Holy Panda的沒落?

萬眾期待的章節。到底冒起的王者有沒有把Holy Panda擊落王座的本事?容筆者為大家分析一下,分享一下筆者的陋見。

有説粒粒皆辛苦,Zykos就是如此,除了天價一樣的價錢,組裝的過程亦相當痛苦。20-23港元一顆,即使是組一把60%的鍵盤,少説也要1540大元,KBDfans Tofu 60%也不過600元,光是軸已是兩把半Tofu 60%。貴的原因很簡單,一般我們買軸,比如買Hyperglide Black,也就是2-4港元一顆,改裝後就可以直接享用。Zykos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由3個不同的軸體組成,分別是:Cherry switch上蓋,ZealPC tactile switch下蓋,及Halo True/Clear switch的軸心,所以一顆Zykos實情等於3 顆軸,可謂尊貴無比。貴不要緊,到底值得乎?

Holy Panda(後稱HP)大行其道,不無道理。當時市場上並沒有一款能與之相比的段落軸。論段落感,HP那猶如坐車時,飛快地衝過緩速丘時的衝擊感,明顯比MX Brown在草地上奔跑時絆到小石頭的衝擊感有着天淵之別;論聲音,HP比MX Blue還要響亮的打樁聲,明顯還是完勝MX Brown如撇雨打在窗邊的細碎小語。在MX軸市場裏,HP的出現,算是補完了很多人一直在MX軸上的遺憾 — 沒有辦法和Topre / Alps的段落軸比較。過去兩年,HP毋庸置疑在市場上佔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

Zykos的出現,其實遠在HP剛流行的時候便有人提出過,但其光芒被其時HP蓋過,一直活在HP的陰影下。近期筆者在圈友的推薦下,才開始瞭解這個軸體。雖然略感昂貴,不過比起Vintage switch,還是可以接受,姑且give it a shot。

第一次接觸Zykos,是一位圈友所改裝的版本。
該setup為:Zykos/Thic Thock DL Series 63.5+/AKI-S (ISS ver.) | Krytox 205g0/LSD
先至聲明,該友人的手工、技術好不好,有去studio的朋友能自行判斷;這裏只能説還有進步空間。友人軸體上油不均勻,使致組裝鍵盤後,縱觀全board,Zykos的打字體驗並不準確。但錯有錯着,他的手法令我在首次體驗時感到驚豔。在云云Zykos中,眾裏尋她千百度,Topre卻在燈火闌珊處。70顆Zykos裏,竟然有一顆手感和Topre完全一致。那時我只沉醉在那一千零一顆Topre手感的Zykos,漠視友人在旁呼天搶地的哀嚎、忿言不再親自改裝軸體云云,我彷彿進入了忘我的境界,身邊一切皆浮雲。鍵圈數學家牙空閉眼彈指,一句:2*70*70=9400,震驚了整個圈子,但也遠遠比不上我首次能在MX軸體裏體驗Topre手感Zykos時的震撼。

後來,機遇下試了另一個Zykos build。
該setup為: Zykos/Thic Thock DL Series 63.5+/AKI-S (ISS ver.) | Tribosys 3204/LSD
用後感,有點感慨。映入腦海的第一個念頭是:哦…原來這才是Zykos。光是段落感,與之前首次體驗的比較,已經是兩個世界。這個段落感明顯更清爽、乾脆俐落,沒有過度上油所造成的拖泥感,是更為強勁、清爽的段落感。整體手感不再是參差不齊,整個體驗明顯比上次更具可信性。Back to the million dollar question,到底這個用金錢堆砌出來的軸,是不是HP的Doomsday?且看筆者的小總結。

Zykos (205g0)Zykos (3204)Holy Panda (3204)
段落感(強勁度)7/109.5/108/10
8/108/107/10
手感9/108/107.5/10

隨着坑齡的增長,筆者有感個人口味亦隨之改變。從新手時代,甫試畢HP便感到此物驚天動地,非池中物;到今天,心態有所不同,追求的東西也不服往日。所以讀者們請斟酌閲讀。

先為上述圖表的分級做一點説明。段落感和聲,顧名思義,那手感和段落感有何分別?筆者認為分別在於整體性。把日常使用的情況—這個因素算進去的一個考量點。

手感。有人喜歡波濤洶湧,也有人喜歡波平如鏡,只有一顆小石頭的快感(仲哥便是一例)。日常使用,巨大的段落感很容易讓用家感到疲累。打電動可能感到爽快,但如果做一些日常mundane tasks,這種強勁段落感顯得有點太過了。光是偶爾打個幾分鐘typing test,真的有點招架不住清爽版Zykos。205g0版Zykos,段落感明顯打了折頭,日常使用時相對較friendly;而且,如果上油技術上乘,還可以復刻Topre手感。試問,能在MX體系裏找到Topre的手感,夫復何求?不過如果技術不佳,隨時像友人那樣,70顆才有1顆。

可創造性。段落感大、過癮確實令人有煥然一新的感覺,這種快感在HP初時冒起便衝擊過筆者的心靈;HP之後,彷彿後繼無人,或許説,沒有那種新奇的衝擊感、驚豔的感覺。體驗Zykos後,確實有點那時試畢HP的悸動,再次感受到那份衝擊感。但筆者不是單單因為Zykos的段落感而感到驚喜,而是其潛能、其他可能性。不同的上油方法、所用的lubricant也大大影響了整個體驗,這種截然不同的體驗,在HP身上並未曾出現過。

聲。HP的聲音清脆悦耳,仿似在小型音樂庭裏,回音縈繞不止。Zykos的聲音雄渾激情,仿似在大會堂裏,回音澎湃無比,卻能點到即止。筆者個人認為,HP聲的性質猶如流行歌曲,驟聽便覺愛上了;Zykos則似古典音樂,雄渾有勁,驟聽感到震撼,細味才懂得愛上。

總括而言,筆者認為,Zykos是取代了HP在筆者心裏地位的段落軸。

組裝方法?

材料:Cherry top housing(任何一款皆可)、Halo True/Clear stem( 任何一款皆可) 、ZealPC bottom housing(只可以是段落軸),便可組裝一顆Zykos。

有問Panda top housing可否取代Cherry top housing。可以,但失敗率較高,而且聲音較差。此處,筆者想帶讀者換個角度想一想:你組裝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如果花上千元、幾個小時的努力改裝、組裝軸體,不也就是希望組裝一個終極版的段落體驗?在這裏節省了少許,卻辜負了期望,值得嗎?

有問換其他彈簧有沒有妙用?筆者只試過TT 63.5+及67.5。63.5+確實能帶出多一點段落感,如有興趣組裝205g0版的讀者們不妨考慮,不會因潤滑油性質使致其段落感銳減。另外,讀者也該留意,同樣是Zykos,63.5+的壓力和67.5相若。

哪裏能試?

請留意HJ2Q Studio的開放日。

怕改裝不當,嘥錢?

1、找個信任的代組師。
2、HJ2Q Studio暑假將開班授徒改裝鍵盤,請自行留意。

淺談賞board – 外觀

筆者之懶惰並非浪得虛名。上一篇將近是一年前,產量算得上是驚人,驚人地慢。有説慢工出細貨,筆者的文章細不細未可而知,自當盡力,除了滿足一己之慾,希望能帶點東西給讀者。廢話少説,言歸正傳。

入坑少説兩年多,縱觀過去,不論圈子還是個人見解,發覺確有遽變。客製鍵盤圈,尤以香港,資訊確實比以前多太多;雖然筆者在此圈砸了鉅額「投資」,但當中不少是冤枉錢,通俗點説,就是學費。當然筆者沒有浪費這些失敗投資,希望藉着分享經驗,為後人築路。

如何欣賞一把鍵盤

學習欣賞鍵盤可分為數個主要部分,分別為:外觀、內部結構、手感、聲、造工。排名分先後?筆者認為人各皆有其尺,並沒有所謂黃金標準。而筆者的尺,是認為每個部分環環相扣,缺一不可。這些criteria中,能套用相對客觀的標準,恐怕只有內部結構和造工。

外觀:
鍵盤美學,就是兩個字:主觀。你認為法拉利帥,我卻認為McLaren型。這些沒有結果的討論並沒有意義,但無論是哪家的超跑,設計哲學上還是有其相似之處,例如流線型車身、具未來感的線條、排氣孔的設計等等,大同小異。鍵盤美學如是。

電莖鍵盤基本上只是一塊鐵皮,如與上述邏輯互通,是不是代表這就是設計頂端的示例?

且慢。

筆者認為CNC難度與鍵盤美學息息相關。一塊爛鐵皮,並沒有需要耗費巨大CNC資源的道理,反而是最節省成本的做法。Well,賺錢至上,這些道理大家也明白,此處也不多論述。CNC切割,最基本,KBDfans的Tofu就是個起步點。既然提及Tofu,就拿60%的鍵盤來做例子説明吧。

KBDfans Tofu 60%

Tofu顧名思義,四四方方,在設計上可謂闢除了大部份無用之物,走的是極簡風。話雖如此,這個設計並沒有「心思」。

「心思」指的是設計師對細節的把控。以Tofu為例,四角皆尖、邊位無chamfer。在提起Tofu的過程中,無論是角還是邊緣,皆可割破手。User experience方面可看到設計師的巧思,然而在Tofu中,並沒有展示到相關巧思。

TX-60 v2 (WK) – TX Keyboard Inc

上圖為TX-60 V2。作者本已提及喜歡能夠不破手的邊緣設計、能輕鬆提起鍵盤,以用家為本,遂把這份巧思帶進TX-60 V2,並融合了個人風格,設計出別具一格的標誌。同樣是簡單60%結構與設計哲學,圓邊、三件設計,當中有外件作點綴。這是一份設計師寫給用家的愛情信,洋溢於TX-60 V2表面。

Flex Testing with Mekanisk Fjell Round 4 - YouTube
Mekanisk Fjell
image
Mekanisk Fjell Removable Mounting Points

再舉一例,Mekanisk Fjell;堪稱60%中的王者。鼎鼎大名的Holy Panda也是從這把60% kit的打字演示影片*嶄露頭角,一飛沖天。一把60% Tray Mount鍵盤能有多少外觀設計上的「心思」?Mekanisk Fjell的Removable mounting points可説是打破tray mount的一種嘗試,此處牽涉了內部結構,待有機會再多作闡述。但細緻至mounting point也是採用Brass物料,份量十足;工藝水平亦無可挑剔。連最微小的螺絲也呈現無比細緻;以小見大,可見作者的「心思」非豆腐作者能與之相比,真正可謂「車尾燈都見唔到」。

「心思」是設計師在設計時,如何把以用家為本的出發點加入屬於自己的風格,除了為大家帶來耳目一新的設計,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細節上帶給用家更好、更出色的用户體驗。正如文章開篇所言,雖然美學牽涉大量主觀成份,但在千錘百鍊的云云設計中,大家彷彿也找到了一個既定的框架,在這美學的框架裏盡情揮灑筆墨,把一絲絲心意灌進作品之中。不少新手、老玩家或許仍然停留在「外貌協會」,希望此篇能作為一點小養分,在大家心裏滋生,他日能從不同、甚或新的角度欣賞「外觀」。

淺談電莖品牌有否牟取暴利?

※本文涉及筆者主觀對特定商品的「價值」批判;請讀者自行批判,切忌盲目地、不假思索地信從。每位讀者應該養成獨立批判思考的習慣,正如文中將會提及的一個消費習慣:多做資料蒐集,多閱讀,提煉出屬於自己的個人見解。

筆者非常懶惰,抱歉一整年過去才更新篇章。今天主題是電莖品牌如何牟取暴利,此篇章主要集中分析、批評電莖品牌於鍵盤產業之運作。

上回提及,電莖品牌之鍵盤,十之八九皆搵笨。歸根究底,還是錢作崇。有言君子取財,取之有道。到底這些品牌,取之有道乎?筆者先分析一下大環境,再細數機械鍵盤基本經濟概念。

所謂大環境,即筆者上回提及的Cherry過期專利後,市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式各樣的「電莖」產品。此舉除了讓不少品牌大展拳腳,大舉進入市場企圖分一杯羹;在這種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自然促成了一股誰大誰正確的旋風。只要一家品牌找到了最理想的經濟模式,其他品牌也會飛快地仿效。

營銷策略與客群心態
那到底如何令一眾水魚合理化一千六百多大元是花得其所?除了鋪天蓋地的宣傳,上至間接宣傳廣告如贊助電子競技的隊伍、比賽,下至直插式宣傳如發送產品至各大「名人」,姑莫論評測好壞,務求令產品瘋狂曝光。但光有高曝光率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包裝非常重要。恰好正值盛行吹捧光污染的時代,即使其貌不揚,只要冠上RGB,仿佛鍍上一層金碧輝煌的面具,讓人目不瑕給,實情則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行銷策略成功,自然就能製造更大的討論熱潮,這種滾雪球式宣傳,效益拔群。事實上,現今社會風氣,尤其香港,一直鼓吹速食文化,試問又有多少人真的在看了令自己有興趣的廣告圖片後,尋根究底去研究這通廣告到底有多少「水份」?

所以只要捕捉到客群速食、極度依賴視覺刺激的心態,對症下藥;即使賣的是一坨屎,只要包裝得好,已是事半功倍。

「創新」的面具
電莖鍵盤,就似是FIFA或2K運動遊戲系列。每年也要推出新的系列,你說分別大不大?大同小異,但要製造一種令人感到「有所不同」的假象,確實需要一種可持續經營的商業策略。必須是低成本,高效益。

簡單。

正如上文提及,Cherry專利結束。市場裡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客製化機械軸。由Cherry MX軸衍生出來的大牌子百花齊放,在這個年頭,如果你說你喜歡Cherry 紅軸是因為他很順滑,可能會被圈中人笑掉大牙。不思進取的Cherry根本從不擔心生意這回事,正因如此,他們沒有動力去改進、革新自己的產品。雖然過去曾推出retooled系列,說是翻新了整個系列的模具;可惜途中三番四次的修正,以及日久失修,令模具又重回以往般殘舊,生產出來的軸也自然稱不上合格。

在這個前提下,自然很多新的客製化機械軸品牌相繼冒起,聲稱自家製的產品比Cherry現在的產品更優秀。無可厚非,這個就是現實,也是事實。說了這麼多軸的背景,關「創新」什麼事?

電莖品牌當然沒有放過這個機會。各自另起爐灶,捨棄向Cherry購軸,轉成自己生產,自給自足。這樣有效減低生產成本外,更重要的是能「創新」。目前市面上有「創新」之稱的分別是Logitech Romer G switches、Razer optical switches、Steelseries hall effect switches等等。這些所謂「創新」有多創新呢?與其說創新,倒不如說是畫蛇添足。

簡單點評一下:
Romer G –
1. 垃圾手感,比起membrane手感還差
2. 鍵帽支援度:零
Razer Optical –
1. 自帶stabilizer多此一舉。聲稱光速觸發,有待商榷,但退一步來說,即使真有其事,試問千秒之間的分別,你作為用家,可真感受得到?
2. 多一個小零件,多一分機會壞
3. 鍵帽支援度:零
4. 新打字體驗:無
Hall effect –
1. 依賴PCB設計,PCB亡 = 要換整個新鍵盤;或許這個就是這個品牌的目的?
2. 新打字體驗:無

軸體可說是鍵盤的心臟,如果所謂「創新」絲毫沒有為打字體驗帶來新的感受,有何意義?

簡評過後,可見其實所謂「創新」事實只是營銷策略。而策略之所以能夠捕捉到客群心理,主要靠的是大陸常見的政治演繹方式:假、大、空。能夠讓消費者不明覺厲,隱若若有所得的時候,便是成功之時。例如如上文所說,讓消費者連結「提升電子競技能力」與「設備」掛勾;此處Razer Optical便是一例,令消費者有錯覺認為「觸發更快」就能有「更快反應」的邏輯謬誤;又例如煞有其事說明Hall Effect Magnetic軸的結構,但沒有基本認識的消費者又怎會判斷得到這種所謂「創新」(先說一下,Hall effect magnetic switch不是由Steelseries獨家首創)有何實際效益?這些令人摸不著頭腦,但旨在令你感到「新鮮」的花言巧語,正是電莖品牌設下的讀者陷阱。

市場營銷、「創新」的面具正正為牟取暴利築建一個大型的舞台。

既然已經讓客群麻木、盲目地吹捧自己的產品,而可持續發展的方案(每年更新型號)也建立了,成本亦達到理想的新低。這個舞台的架設可算是相當成功。

各位可見市面上基本看到的電莖品牌皆為一體成形的鐵板?只要在這鐵板上簡單穿鑿打孔,就成了個「鍵盤」。這種生產模式既經濟又實惠,實在是呃盡水魚最大樂趣的環節。

我們來算一算成本吧(以下純由經驗推敲):
mass produce CNC’d 鐵板:~100
PCB:~100
Switch (per pc):1 – 1.8
衛星軸、電線:~200
次等PBT鍵帽:~60-80
RGB software development(單次): ~50k – 100k

粗略估算,撇除軟件開發的成本,每把鍵盤的成本也不過是五百左右;然而他們標上的價碼卻是平均一千六百多元。合理?你來定奪吧。

淺談為何部份品牌鍵盤是垃圾

六、七年前,家母在雜誌上看到賽車椅的廣告,並語帶興奮問我要不要一張。那時候的賽車椅售價大約$1, 200左右,透過雜誌訂購可獲額外折扣,實際多少塊我也忘記了,不過連送上門、安裝,總數就在$1, 200之間。歲月如光,今天賽車椅不再叫賽車椅,叫「電競」椅。上去DX Racer官網看了一下,一張椅子賣$2, 688。你問我貴嗎?我也不瞞你,我現在坐著的人工學椅比這個標價更貴,不過它七年前是這個價,今天還是這個價。那麼為什麼賽車椅易名為電競椅後,身價漲了兩倍有多呢?有賴七年前電子競技的崛起。千萬遊戲裡,英雄聯盟的發行 — Riot趁水和泥,趁火打鐵,藉著遊戲飛速發展、玩家人數超乎預期的增長,立即模仿NBA的聯賽模式推行電子競技。此舉不成功便成仁,Riot自是在鋼線上打了個觔斗,成功在高危的鋼線上完成表演,鳳凰展翅,從此一躍成為電競界的泰斗。電子競技成功登台,電子儀器、周邊產品的生態有了遽變。所有人一下子追求更好的配備,有的為了「提升」實力,有的為了更好遊戲體驗云云。DX Racer看準了前一個原因,把周邊產品與「提升實力」連結在一起,大肆宣傳。結果顯然而見,效果驚人。再加上時代推進,與直播界明星合作、支援有名隊伍等等,輕鬆搖身一變,成為家用椅界的Beats。

那這到底與機械鍵盤有什麼關係?

如果說賽車椅飛上枝頭變鳳凰是個奇景,那麼機械鍵盤的發展可以說是凡人修仙成功的奇蹟。天時、地利、人和,全部都對上了。機械鍵盤的靈魂是軸。軸體大致可分為古董的(Buckling Spring、Alps),及直到現在仍在生產的(Cherry MX、Topre)四大門派。而Rubber Dome和Scissor Switch,筆者認為兩者不該歸類入機械鍵盤的軸體,及其他由Cherry MX衍生出的軸體(此後將會詳細介紹軸體),不作細述。四大門派之中以Cherry MX最廣為人知,亦為現代大部份「電競」鍵盤的主要軸體。Cherry MX是由德國企業Cherry GmbH(下稱Cherry G)所創造的軸體。自Cherry MX面世,Cherry G即申請專利

Cherry MX patent

,長達約三十年的專利,直到2014年,Cherry G才不再是獨家擁有生產Cherry MX的企業;其他有志發展機械鍵盤的企業終於可以一同生產這個享負盛名的軸體(至於為何Cherry MX軸體能夠一騎當千,壟斷早期的機械鍵盤市場,則留待下次再作解說)。由此,今日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瞭亂,不同類型的軸體才雨後春筍般出現。機械鍵盤乘風破浪的成長,亦湊巧遇到絕妙商機 — 電子競技的勃起,以及科技的進步引致生產成本降低、生產軸體技術不再壟斷、消費者對周邊商品購買力及需求上升等等,皆成為了推動機械鍵盤大力發展的超級動力。

那麼言歸正傳,到底為什麼部份品牌鍵盤是垃圾?

理由跟DX Racer、Beats一樣。有名商家如Corsair、Razer,嘍蟻則不在此述,這些企業沒有錯過這個百年一遇的商機,亦把握了「裝備與實力掛勾」的錯覺,大力推動低成本高回報所包裝而成的產物。為了掩蓋低成本這個事實,藉著大力推行廉價in switch RGB、極廉價鍵帽、無謂的額外module,試圖轉移消費者注意力於「看似重要」,實則可有可無的特點上,讓用戶忽視了最重要的打字體驗、亦違反了機械鍵盤基本的設計宗旨。當然,令消費者墜入這個迷思的終極一擊,還是打著「德國製造Cherry MX軸體」旗號,企圖利用機械軸體與普通鍵盤在打字體驗上決定性的差別,掩蓋可證明其CP值低的種種缺點。為了進一步闡述筆者觀點,本文將以Corsair的大熱產品K95 RGB作例子,羅列五宗罪。

  1. QC令人乍舌 — in switch RGB,讓用戶能夠自由透過軟件根據喜好自訂燈色,確實令人眼前一亮。筆者一直認為這個特點舉足輕重,有助大力推動機械鍵盤發展。不過不單單是Corsair,Razer、Steelseries等等大品牌的in switch RGB皆有一通病:燈色會卡。用久了(約半年至大半年)或用激烈變化的色彩頻譜,燈色會卡在一個顏色單元,從此不會因用戶自訂其他顏色而因應變化;此外,不少用戶反映日常操作鍵盤一段時間後,擊鍵後出現Double Typing / Key Chatter現象。Double Typing即你擊一個字母一次,電腦register 2次或以上該鍵。譬如:擊鍵”J”一次,螢幕上顯示:”JJJ”。這種現象一般出現於古董機械鍵盤,或非常古老的機械鍵盤上。作為新世代的機械鍵盤,這種會影響日常操作的問題根本不應存在。
  2. 廉價衛星軸 — 衛星軸為大鍵的輔手。一般配列的Shift、Enter、Backspace、Spacebar皆有衛星軸。Corsair所用廉價的Plate mount衛星軸,按壓大鍵時會發出非常刺耳的聲音。在自組機械鍵盤的世界裡,一般可以用潤滑油油潤衛星軸,用意在於減少按壓大鍵時衛星軸發出刺耳的聲音,筆者曾實驗各種方法,如為衛星軸上油、band-aid mod等等,皆不能解決問題。其質素之差可見一斑。
  3. 廉價ABS鍵帽 — 鍵帽材質非常重要,皆因打字第一個接觸點就是鍵帽,因此材質好壞非常容易影響用戶體驗。Corsair採用的廉價ABS鍵帽纖薄不已,而且採用雷射打印及UV coating;ABS膠料本來相當容易在長時間使用後出現打油的現象(即在燈光照射下鍵帽有反光),Corsair採用的鍵帽直接把其耐用度減至最低,遑論打字體驗、以及鍵帽bottom out時發出的聲響根本與高階機械鍵盤有天淵之別。
  4. 非傳統配列 — 有不少用戶逐步邁向機械鍵盤深坑的其中一環為:鍵帽。現時鍵帽市場可謂百花齊放,不過這景致一般只有深度玩家才能欣賞得到。對於初入水池的新手而言,五百大元的鍵帽可能已達可接受範圍的極限。可惜,非傳統配列等同宣告與較為便宜的鍵帽say goodbye,皆因很多經濟鍵帽(不等於柒)並不支援非傳統配列。即用戶買了一套後,換鍵帽換到最後一刻才會發現Ctrl鍵大小與新鍵帽不一,無法上裝,得物無所用。更不要說,有多少買家知道什麼叫傳統配列,什麼不是?
  5. 外型設計無謂 — 機械鍵盤其中一項魅力之處(對深度玩家而言)為bottom out聲(有機會此後再作細述)。其中一項非常影響這個特點的元素就是外殼。外殼愈大,夾層空間愈多,聲傳導的空間亦愈多,容易造成空洞的bottom out聲。Corsair設計的機械鍵盤佔用空間多,大得無謂,有種為大而大的感覺。可能有消費者認為這就是「型」,筆者則不敢苟同。

其他相近品牌的機械鍵盤…噢,sorry,他們所稱的「電競」鍵盤之問題與上述的K95 RGB大同小異。一個售價$1, 630的機械鍵盤,連支援日常操作也顯得力不從心,實在抓破頭皮也寫不出其可圈可點之處。啊…唯一想到的,就是他們在推動in switch RGB方面,確實為機械鍵盤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嘗試和方向。不過採用廉價物料來敷衍消費者或轉移消費者視線來maximize自家的營利,使其忽略最基本的需要和重點…嗯…

下文將淺談到底「為電競」而生的軸體是否能夠「提升」實力?

Featured picture credit: reddit user – /u/Sharkyzane231

Design a site like this with WordPress.com
Get started